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讯(记者 杨三喜)“一些地方把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’直接与片面追求升学率、‘北清率’划等号……”“有的所谓省市名校、强校费尽心思拔尖招生,不遗余力抢挖优秀教师,打造区域‘教育霸主’……”“有的初中学校提前一年、高中学校甚至提前两年时间结束新课用于中高考复习备考,导致大量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,成为所谓的‘差生’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发现,有的地方存在功利化、短视化的教育观念和行为,导致有的地区教育只顾当下,不管长远,影响了基础教育生态,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。
“加快解决教育的功利化、短视化问题,保障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,是‘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’。”张志勇建议,在全国开展“清理功利化、短视化教育行为,全面修复教育生态”专项治理行动,着重聚焦清理以下七种功利化、短视化教育行为:一是宣传、炒作、重奖高考升学率行为。二是“唯成绩”“唯升学”的教育政绩观。三是违规争抢中小学优秀生源行为。四是各种教育抢跑、提前结束课程备考行为。五是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行为。六是在寒暑假、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行为。七是严重剥夺学生正常睡眠的行为。
张志勇建议,一是将清理教育功利化、短视化行为作为“双减”改革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的突破口,国家集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。
二是国家出台《教育功利化、短视化行为专项治理行为具体表现清单》,各地、各部门、中小学对照专项治理行为具体表现清单,开展自查自纠活动,切实做到令行禁止。
三是把清理教育功利化、短视化行为的成效,作为考核地方党委、政府、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业绩和中小学校长、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,对教育功利化、短视化行为严重、清理整顿不力的地方、部门和学校主要负责人予以严肃问责。
四是专项治理行动结束后,相关治理任务纳入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督导的常规内容,并作为一段时期内督导检查的重点内容。
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,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,如有对您造成影响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!